close

0010637846.jpg

(圖片轉自http://okapi.books.com.tw/article/3052)

「我從沒注意過火星上安靜得如此詭異。

沒有太空衣,沒有維生裝備運轉的聲音。連自己的心跳都聽得一清二楚。」

 

不過幾天前,馬克幸運地成為少數登上火星的太空人。突然颳起的強勁沙塵暴卻逼著他們不得不放棄任務,返回地球。幸好所有人都成功了。

除了馬克。

他被扯斷的天線擊中,刺穿了太空衣,吹進了暴風中。

同伴們誤以為他已罹難,情急之下只好將他就這樣孤零零地留在火星上。全世界都在哀悼,太空人馬克.瓦特尼英勇殉職……

馬克的確是個幸運的傢伙,太空衣都破了,但他還沒死。真正的考驗現在才開始。他必須設法聯絡太空總署派人來救他,或是等待四年後的下一次火星任務。而為了生存,他的首要工作竟然是……在火星上種馬鈴薯?!

馬克能靠著他的科學知識活過1400天嗎?

(以上文字轉自金石堂)

 

 

 

第一次看到一本書,說的明明是艱澀難懂的科學,卻可以寫得這麼生動有趣。

硬派科幻寫成搞笑故事,真的非常厲害。

剛開始翻書時,會有點被雜七雜八的科學理論搞得暈頭轉向,畢竟我不是學物理化學的,看見那些什麼氧氣二氧化碳氮氣之類的字眼在眼中瞟來盪去,著實想跳過,但作者的魅力就在這了,他把枯燥的化學內容寫得和搞笑小說一樣淺顯易懂,還間接得幫讀者們上了不少額外知識課,真是要有實力的人才寫得出來的啊~

整本書介紹太空裝備的篇幅非常多且長,幾乎就是在教人家怎麼在火星上生存的「外空生存實戰手冊」。男主角常以自我解嘲的方式來帶過哀傷的求生問題,歷經了不停嘗試又失敗嘗試又失敗的過程,終於在一連串的準備與大家的幫忙下,回到了地球。

故事內容常常會飆出髒話,不得不說,翻譯這本書的譯者為這本書加了不少分,翻譯的文字非常貼近時事,好比「你他媽的」、「狗娘養的小孬孬」、「偶爾的小確幸」、「你根本是個小屁孩」「狗屁」等等,用的字句很符合現下的流行語,讓人看了非常有親近感而且笑料不斷。(常看翻譯文學的人應該會發現一件事,大部分的譯者都會把髒話翻成混蛋之類的文字,很少有這樣貼切的翻法,讓我很驚豔。)

我想是事情本身的違和感讓人充滿笑點吧,把東西拿到火星上使用時,任何看起來平凡無奇的日用品被當成神一樣的受重視時,這樣微妙的表現方式,讓我不笑都難。

尤其書裡的一段,當太空總署要男主角改裝接駁小艇的構造好讓他搭乘離開火星時,將接駁小艇拆得亂七八糟並且用塑膠袋當作衝刺的前端,男主角當下的內心OS與發窘的臉。

嘿!想像一下,太空任務是多麼科幻與高科技,讓男主角搭乘用塑膠袋套頭的太空船飛上外太空……看得我捧著書笑到肚子痛~違和感實在太強烈了啦!!!

當然,除了搞笑元素外,作者非常會製造緊張氣氛與感人場景,每一幕都精采得讓人離不開視線,並且,也明白自己所生活的世界是多麼的美好。

 

火星任務有翻拍成電影「絕地救援」。

我在去年上映時有看了一遍,而且還是看4DX 3D的,可想而知有多身歷其境。

但看4DX其實有個缺點,因為特效做得太逼真了,又是噴水又是搖擺椅子的,沒有辦法很認真的看電影(拍謝,我就是習慣看電影要乖乖坐著看的人),光是突然噴氣就讓我嚇到不能放鬆的看了,加上一大堆閃燈左右晃動,真的沒辦法看得很認真,但很好玩就是了。

不過有看過一遍電影,再來接觸小說會比較有畫面,畢竟很多太空裝備只看文字真的無法得知它的模樣,光靠自己的想像也實在有限。

看完書之後又把片子租回來再看一遍,這時思緒就更加進入狀況了。

小說將電影裡不足的地方補齊,而電影讓小說變得更加真實。這部片大致上和小說相差無二,完全不會有「小說是小說,電影是電影的兩條路線」,在這方面真的蠻感謝有遵照小說的方向走,沒有毀掉這麼好的題材。

總而言之,麥特戴蒙演得真好,孤獨絕望振作憤恨感動的細膩神情,表現得非常到位。

電影的運鏡方式也很清楚,看得很流暢。

喜歡喜劇的人可以考慮這部書與電影喔!

看完可能會和我一樣,覺得物理化學似乎沒有那麼難理解了的假象,以及帶著憋不住笑的嘴角與滿足闔上書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on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